保山拼团购房139群(113)
  • 浅浅:这个楼盘到底好不好?
  • 雪花飘飘:好的呢。
  • 零:这个楼盘周边环境设施怎么样?
  • 英雄:我去看过,很齐全。
  • 牛转乾坤:这个楼盘价格波动大么?
  • 日记本:这个楼盘性价比高。
  • 回忆:我建议你们去楼盘看看。
  • 大头:也可以直接咨询置业管家。
  • 吃了么:什么时候大家一起去看看啊。
  • 蓝天:上周我已经签合同了。
107人申请入群

这就是我们“向往的生活” ——龙陵县巩固脱贫成果见闻

发布时间: 2020-07-17 16:42:17

来源: 保山日报

分类: 业界访谈

285次浏览


巩固脱贫成果,后续扶持最关键。龙陵县依托资源禀赋、政策优势,积极发动多方力量,挖掘增收渠道,打出帮扶到户、贷款贴息、特色产业补贴等政策“组合拳”,精准摸排、对号服务,扶持群众发展特色种养加工业,实现了户户有营生、家家有产业,稳定了群众增收致富。

养蜂致富,日子比蜜甜

仲夏时节,走进龙陵县平达乡黄连河村傈僳族村民曹大学的蜜蜂养殖场,年过五十的曹大学戴着防护面罩正在掏蜂蜜。“来来来,瞧一瞧,就是这些箱子,让我家去年年收入达5万多块,实现了脱贫摘帽,阿傈僳管它们叫‘致富箱’呢。”

2016年,曹大学家被列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,一家三代同堂6口人挤在破旧老木屋里,老的老、小的小,夫妻俩没有外出务工,主要靠种植荞麦、洋芋和政策帮扶来维特生活。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,老曹也曾四处寻找致富渠道,尝试过养牛、养羊等,但都因缺乏技术、后期资金跟不上而失败。没想到,另一扇致富之门为曹大学打开了。

村总支书记匡大席来到曹大学家:“村里计划发展林下养蜂产业,你家的森林资源宽阔,之前你讲过想养蜜蜂,养一、两箱没啥经济效益,这次政府无偿给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5箱中华蜜蜂,我帮你家协调点产业扶贫贷款,多养几箱蜜蜂扩大增收路子。”曹大学爽快地答应了。说干就干,村“两委”请来悦农公司技术员为养蜂户进行技术培训,使他们基本上掌握了蜜蜂养殖技术。在扶贫贷款支持下,曹大学养殖蜜蜂86巢,当年销售蜂蜜收入达3万余元。

黄连河是傈僳族聚居的贫困村。驻村扶贫工作队为了帮助黄连河村发展养蜂产业,引进云南悦农农业开发公司以“公司+基地+合作社+互助组+农户”的运作模式,大力发展养蜂产业,带动村民致富。引导村民成立了龙陵县悦农高原特色蜜蜂养殖合作社,发展社员71户,组建了32个养蜂互助组,每组8至10户不一,每个小组有2至3户懂技术的养蜂能人,以一对一、一对多的方式结对帮带,构建起“能人带动型”的脱贫模式。全村发展养蜂户331户,养殖蜜蜂2941巢(箱),18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被吸纳进互助组由能人结对帮带,每户养殖蜜蜂5至30巢不一,使村民有了一张生态银行“增值卡”。

楼上安居,楼下就业

种香蕉行距3米,株距2米,坑宽1.5米、深1.5米,挖好坑后放上圈粪……7月14日上午,30余名村民正在位于怒江边的龙陵县天顺水果种植基地种植香蕉,技术员一边讲解技术要领一边做着示范,不远处,几台旋耕机犁出一片片沃土。

果蔬种植基地旁边,坐落着碧寨乡的澡塘新村和滨江小镇移民安置点,一幢幢高层住宅楼向天而歌,屹立怒江岸畔。这两个安置点共转移安置移民553户2349人,其中,建档立卡贫困户257户1111人。怎样才能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、稳得住、有收入?“移民工程不只是让贫困百姓吃饱穿暖,而是要让其持续发展。”乡党委书记赖永文说。碧寨乡敞开资源市场,以优惠政策作助推器,引进10余户企业(大户)发展石斛、核桃、热带果蔬、肉牛、黄山羊等产业,为移民就近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。

龙陵县天顺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500亩发展水果和蔬菜种植,招收50余名农民到基地务工,其中,移民36人,每人每月工资2100元至3000元不等。

移民王祖发一家4口人,在政府资助下在滨江小镇购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单元房,实现了楼上安居;王祖发被天顺种植基地招工有了工资性收入,实现了楼下就业;父亲打理田地,妻子打零工,孩子上学,全家不愁吃穿安居乐业。王祖发感慨地说:“老家水冷草枯,生存环境恶劣,粮食种一山坡、收一箩箩,一年只有半年粮,日子过得刮苦,文化生活也很单调,白天听鸟叫,晚上听狗叫,没啥娱乐活动。搬迁到这里不但住上了楼房,还有了稳定的收入,住宅小区配套农贸市场、小超市、文体活动场等设施,生活挺方便,晚上到文化广场唱歌跳舞,夜生活有滋有味,这就是我们向往的生活。”

现在碧寨移民安居点已建成了长3.1千米、宽18米的滨江大道,种植了行道树,安装了太阳能路灯,在建的186户门店已投入营业86户,与之配套的农贸市场、文化广场、党员活动中心投入使用,一个新妆亮丽的“怒江驿站”初具雏形。

扶贫车间,让咱生活有奔头

机杼声声,织机欢唱。一大早,忙碌的一天开始了,勐糯镇大寨社区龙陵县傣韵织锦专业合作社的车间里,60多名傣族妇女正在进行手织锦和刺绣生产。“这样的工作我已熟练干了3年,每月有2000多块钱收入,下班后还可以料理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,挺好的。”已脱贫的建档立卡户万永菊说。

2018年,大寨社区“两委”在县妇联支持下以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成立了龙陵县傣韵织锦专业合作社,建起了厂房,购置土织机30台和部分染织刺绣设备,吸纳60名傣族妇女进行手工织锦及刺绣生产。

大寨是个有着169户692人的傣族村寨,有100多名妇女依托合作社从事染织刺绣、加工傣族挎包、服装等产品,每天每人收入几十元。“把活儿领回家里做,不出家门就能挣到钱,生活有了奔头。”村民晚益芬告诉记者。

“今年受疫情影响,车间没开工。正在一家人为生活愁眉苦脸时,村党总支书记带着村石斛枫斗加工车间主任用摩托车给我家送来300斤原料,让我在家加工石斛枫斗,还特意留下了交货电话,现货现款。”龙山镇户孔村村民杨开芬说。她家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,2019年脱贫后,村“两委”让杨开芬继续在村扶贫石斛枫斗加工厂上班,每月有2000余元的工资性收入。据介绍,龙陵县有15个扶贫石斛枫斗加工厂、700多个“大嫂车间”,吸纳2万余农民加工石斛枫斗,其中已脱贫的建档立卡户达1.6万余人。


责任编辑: daliadmin

团购报名

最新楼讯
楼盘导购更多>>
购房指南更多>>
小编推荐
订阅楼市楼讯